多年川西行攝讓我與這片熱土結下不解之緣,看不完、拍不夠,除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的絕美風光,更令人癡迷的是流淌在這片土地上人文精神,雖然難以深入其中,但卻鮮明烙印建筑之上,這些建筑組成了高原獨具特色的藏寨群落,這些藏寨群落之中,最美藏寨當屬丹巴甲居藏寨、中路藏寨和鄉城白藏房,美得獨一無二,美到精彩絕倫!
抗爭之美。無論是壘石的甲居、中路藏寨,還是夯土的鄉城白藏房,都是線條簡潔,棱角分明,墻面干凈利落,如刀削斧劈,在這大山之上,峻嶺之間,與環境渾然一體,不偏不倚,恰到好處,彰顯著這個民族長期與環境抗爭、融合而塑造的頑強的民族生命力。因此,抗爭是民族精神之本,在資源匱乏、條件惡劣的高原,人與自然、人與人直接形成了以抗爭為基調的獨特的相處方式,抗爭精神讓這個民族有了一種由內而外的美,不屈不撓、果敢堅毅,建筑既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對抗惡劣的環境,又最大可能滿足抵御侵略的要求,這樣的建筑充滿了陽剛之氣。
和諧之美。甲居藏寨和中路藏寨都是就地取材,以當地盛產的石材為原料,已梯形為基本立面結構,建筑“實多虛少”,墻厚窗小,減少上部石材使用,形成了一種根基穩固、厚重扎實的建筑風格,整個山寨依山而建,順山而下,背山面水,大山的形態相得益彰。鄉城白藏房用來構建梁架的木柱取自當地山林,黏度較強、濕度適宜的山地棕壤土被用于夯筑墻體,而澆注墻體的白色“阿嘎土”和粉刷門窗的顏料皆是直接提取的黏性礦物質,防曬防雨,美觀實用,整個村落建于山谷之中,這與山谷土壤肥沃、水汽豐盈適合耕種直接相關。無論是在大山之上,還是峽谷之中,建筑取材于自然,服務于生產活動,這本身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型范例。
質樸之美。高原是淳樸的,高原上的這些建筑無論是材質、結構還是色彩,也是踏實沉穩、質樸大方,沒有嬌柔造作、華而不實。無論是甲居、中路藏寨的灰色碉樓,還是鄉城白色藏屋,建筑色彩與環境恰到好處,造型突出卻不突兀,說是“大地生長出來的建筑”也毫不夸張。這些建筑通常4-5層,信仰、生產、生活濃縮于建筑之中,下層飼養牲畜、中間居住、上層供奉神明,實用主義在這些建筑中得到了最大詮釋。即便是為生存而掙扎,碉樓依然要面向雪山,藏房依舊要用白色的墻體祈求吉祥與幸福,信仰在高原無處不在,即便是在這建筑之中。
秋末初冬,我們正在霧霾之中痛苦的掙扎,或許此刻的藏寨已銀裝素裹,即便如此,也難以掩飾建筑中那彰顯著建造者陽剛、和諧、質樸之美,這樣的美無需修飾,流露得自然而然,真實、坦然。
P1
P2
P3
P4
P5
P6
P7
P8
P9
P10
P11
P12
P13
P14
P15
P16
P17
P18
P19
P20
P21
{{el.item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 {{el.itemStyleClass2Titles}}
多年川西行攝讓我與這片熱土結下不解之緣,看不完、拍不夠,除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的絕美風光,更令人癡迷的是流淌在這片土地上人文精神,雖然難以深入其中,但卻鮮明烙印建筑之上,這些建筑組成了高原獨具特色的藏寨群落,這些藏寨群落之中,最美藏寨當屬丹巴甲居藏寨、中路藏寨和鄉城白藏房,美得獨一無二,美到精彩絕倫!
抗爭之美。無論是壘石的甲居、中路藏寨,還是夯土的鄉城白藏房,都是線條簡潔,棱角分明,墻面干凈利落,如刀削斧劈,在這大山之上,峻嶺之間,與環境渾然一體,不偏不倚,恰到好處,彰顯著這個民族長期與環境抗爭、融合而塑造的頑強的民族生命力。因此,抗爭是民族精神之本,在資源匱乏、條件惡劣的高原,人與自然、人與人直接形成了以抗爭為基調的獨特的相處方式,抗爭精神讓這個民族有了一種由內而外的美,不屈不撓、果敢堅毅,建筑既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對抗惡劣的環境,又最大可能滿足抵御侵略的要求,這樣的建筑充滿了陽剛之氣。
和諧之美。甲居藏寨和中路藏寨都是就地取材,以當地盛產的石材為原料,已梯形為基本立面結構,建筑“實多虛少”,墻厚窗小,減少上部石材使用,形成了一種根基穩固、厚重扎實的建筑風格,整個山寨依山而建,順山而下,背山面水,大山的形態相得益彰。鄉城白藏房用來構建梁架的木柱取自當地山林,黏度較強、濕度適宜的山地棕壤土被用于夯筑墻體,而澆注墻體的白色“阿嘎土”和粉刷門窗的顏料皆是直接提取的黏性礦物質,防曬防雨,美觀實用,整個村落建于山谷之中,這與山谷土壤肥沃、水汽豐盈適合耕種直接相關。無論是在大山之上,還是峽谷之中,建筑取材于自然,服務于生產活動,這本身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型范例。
質樸之美。高原是淳樸的,高原上的這些建筑無論是材質、結構還是色彩,也是踏實沉穩、質樸大方,沒有嬌柔造作、華而不實。無論是甲居、中路藏寨的灰色碉樓,還是鄉城白色藏屋,建筑色彩與環境恰到好處,造型突出卻不突兀,說是“大地生長出來的建筑”也毫不夸張。這些建筑通常4-5層,信仰、生產、生活濃縮于建筑之中,下層飼養牲畜、中間居住、上層供奉神明,實用主義在這些建筑中得到了最大詮釋。即便是為生存而掙扎,碉樓依然要面向雪山,藏房依舊要用白色的墻體祈求吉祥與幸福,信仰在高原無處不在,即便是在這建筑之中。
秋末初冬,我們正在霧霾之中痛苦的掙扎,或許此刻的藏寨已銀裝素裹,即便如此,也難以掩飾建筑中那彰顯著建造者陽剛、和諧、質樸之美,這樣的美無需修飾,流露得自然而然,真實、坦然。
P1
P2
P3
P4
P5
P6
P7
P8
P9
P10
P11
P12
P13
P14
P15
P16
P17
P18
P19
P20
P21